•   一、多措并举,加快科技成果转化

          为加快我校成果转化,实现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,学校想方设法,采取多种措施,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工作,不断提高科技推广转化率。

      1、强化产学研结合,加大成果推广转化力度

          学院不断加强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,先后与通威集团、九寨沟岷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,签订了科学研究、成果转让、基地建设、技术开发等协议,涉及到动植物新品种改良、作物高产优质绿色栽培、动物健康养殖、农产品加工、农村清洁能源利用、废弃产物综合利用等技术及产业领域。同时,以科技项目为载体,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。通过“凉山苦荞麦高产种植技术示范及苦荞麦产业化开发”、“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及深加工物料节流循环利用开发”等项目的实施,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,达到了学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,互惠互利,共同发展,对提高学校科技开发水平、办学质量,促进企业发展,带动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

      2、协作创新,合作办学,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新途径

          学校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,与地方开展校地合作,本着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的原则,在人才培养、科技创新、服务社会、文化传承等方面,为地方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;并与地方共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,通过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建设,充分发挥发挥学院的技术优势、信息优势和科研优势,组织专家教授走出校园,实现农业科研、农技培训与科技示范推广的有机结合,围绕地方主导产业的优化升级,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。

      

      

      共建专家大院,开展实用技术培训

      

      3、积极参与区域经济的综合开发,加快成果推广

          除了搞好科学研究,力争早出成果、多出成果外,学院还积极参与区域经济的综合开发,争取把学校取得的成果列入到凉山州及有关县(市)重点科技推广项目中,2003年以来,学院近40项成果被列入凉山州及有关县(市)重点科技推广项目。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学院研究知名度,扩大了推广范围,取得了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。2015年学校针对国家提出的马铃薯主食化战略,通过资源整合,成立了5个马铃薯科研平台,全方位开展以马铃薯主食化为中心的科学研究。

      4、编写技术资料,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,提高农民素质

         为了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素质,发展农业科技生产力,我院教师关注农业科技普及,先后编写了《凉山农业科普丛书》、《农业科学技术丛书》、《新农村实用技术掌中宝丛书》等多套科普读物,这些读物以广大农村基层群众为主要对象,以普及当前农业最新实用技术为目的,浅显易懂、价格低廉,农民读得懂、买得起、用得上,深受广大农村读者的欢迎。此外,学院利用科技活动周、科技扶贫、科技合作等机会,通过举办培训班、发放技术资料、现场示范等多种形式,帮助农民掌握更多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和致富方法,先后举办了“凉山州畜牧兽医科技人才培养培训班”、“布拖县农技干部培训班”、“西昌市畜牧兽医科技人员培训班”、“ 凉山州烟草公司现代烟草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训班”等,培训人员1万余人,有力地促进了凉山州基层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,为造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作出了贡献。

      

      

      编写技术资料送科技下乡

      二、科技助推精准脱贫,取得好成绩

         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和省州号召,积极参与凉山扶贫攻坚,科技扶贫工作取得明显实效。根据凉山州各县市生产实际,学校围绕马铃薯、魔芋、苹果、石榴、荞麦、茶叶、牦牛、半细毛羊、生猪、土鸡、水禽等产业,通过实施科技扶贫示范项目,开展产学研结合科技帮扶,科技人员为贫困县提供“一对一”“一带多”的科技服务,培育和推广一批新品种,集成转化一批新技术,以点促面,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科技服务体系全覆盖,为凉山州贫困县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。按照省州科技扶贫工作要求,我校围绕贫困地区优势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,积极参与“四川科技扶贫在线”平台建设,着力构建“三库”,学校有63名专家入库进入省科技扶贫在线平台,通过“四川科技扶贫在线”,参与构建“省-州-县-村”四级产业技术支撑、科技信息服务、科技人才支撑、科技扶贫示范、科技普及培训等线上线下综合科技扶贫服务体系,实现专家帮扶、成果转化、信息服务、市场对接、工作管理等平台功能,提供快速、高效、精准的科技服务。

      

安宁校区: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 邮编:615013

邛海校区: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海滨中路24号 邮编:615000

网站维护:yd云顶集团网络信息中心

招生咨询:(0834)2580038、2580029